新能源车企抢滩欧洲 坚持长期主义是关键[5706字]108

  10月17日,全球五大车展之一的巴黎车展时隔四年再度拉开帷幕,在这场被视为全球汽车行业风向标的车展盛会,国内外汽车品牌带来了不少重磅车型。值得关注的是,以比亚迪、长城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也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线,以电动化新势能撬动欧洲市场。

  可以看到,新能源时代的到来,给了中国汽车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推出越来越多设计、性能不亚于外资品牌的产品,因此也有众多的汽车品牌开始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张。

  这其中就包括向欧洲市场扩张的比亚迪和长城汽车,还有前不久在欧洲开发布会的蔚来汽车,他们都想凭借新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在欧洲市场展露头角。不过,要想在这个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市场取得成功并不容易,他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长城、比亚迪领衔出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9月我国汽车出口量为30.1万辆,同比增长73.9%;1-9月出口量为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超越德国,仅次于日本。其中,新能源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1倍。

  在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下,欧洲成为车企出征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比亚迪、蔚来、长城汽车等多家车企已经明确欧洲出海规划,而欧洲作为汽车行业的高端市场,有望为中国车企提供一个换道超车的发展机遇。

  对于海外车展,中国品牌也早已加入其中。早在2005年,吉利汽车等中国品牌车企就曾试水法兰克福车展,2006年,长城汽车首次在巴黎车展亮相,后续也有不少品牌相继登陆海外车展。如果说当年中国品牌车企参加海外车展只是重在参与,如今中国品牌的产品力和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

  在这次巴黎车展上,长城汽车携旗下魏牌摩卡(配置|询价)PHEV(Coffee 01)、拿铁PHEV(Coffee 02),欧拉好猫(配置|询价)、好猫GT、闪电猫等重磅新能源产品亮相。其中,摩卡PHEV(Coffee 01)在欧洲正式上市,售价5.59-5.99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9-42万元),与欧洲在售豪华车价格相当。

  另外,欧拉好猫(FUNKY CAT)/闪电猫(THE NEXT ORA CAT)实车也一同亮相,凭借复古的外观设计和先进的智能化体验,这两款车在车展关注度很高。据悉,接下来欧拉好猫还将持续进入瑞典、德国等欧洲市场。

  与此同时,比亚迪也带着唐、汉、ATTO 3(国内为元PLUS)三款车亮相。其中比亚迪汉、ATTO 3在德国的售价分别为7.2万欧元和3.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50.7万元和26.75万元。后续这两款车也将在欧洲多国交付,包括挪威、瑞典、荷兰、德国等,年底前比亚迪还将进一步开拓法国和英国市场。

  除了车展,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动作频繁,此前德国租车巨头Sixt宣布将与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合作,到2028年将向比亚迪订购总计约10万辆电动车,首批电动车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到货。

  不只是长城和比亚迪,蔚来也进一步在欧洲市场开展业务,包括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这也是蔚来进入挪威市场后的再一次业务扩张。

  从这次巴黎车展中国品牌带来的新产品也可以看出,中国品牌在海外销售的车辆单价不断上升,其中比亚迪汉的预售价已经超过了50万元。

  对此行业专家表示,中国汽车出口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以往主要依靠低价产品低端车型,而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中国汽车出口的单价持续提升和中国汽车的质量、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有直接的关系。

  不少外媒认为,中国品牌电动车内饰满足消费者对豪华的一切期望,包括环境照明、按摩座椅和大尺寸屏幕,并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竖起大拇指。

  在各国新能源购车补贴升级、碳排放法案趋严带来的消费红利下,中国品牌凭借在续航能力、车联网功能等方面的优势,已纷纷抢滩电动车新高地,强势突围海外市场。

  根据专业机构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5%的车企将电动车作为未来3-5年产品规划重点,而从该机构发布的《从出海向全球化飞跃》报告中指出,在竞争策略上,中国品牌定位将向高端突围,细分市场与电动车产品成为竞争热点。

  事实上,自从去年以来,先后有十多家中国车企开始布局欧洲市场,其中既包括比亚迪、吉利领克、上汽名爵、上汽大通、红旗等传统品牌,也包括蔚来、小鹏、爱驰等造车新势力,中国品牌驶向海外的这艘大船已经起航。

  作为新手要面临诸多挑战

  在全球变局下,中国品牌正逢全球化转型关键时期,对于那些有实力和有野心的企业来说也迎来了黄金时代,他们有机会在世界大舞台上大放异彩,带领中国汽车走向全世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品牌出海之路仍然有诸多难点需要攻克,比如海外供应保障不足、内部基础能力欠缺、当地市场资源有限、全球化业务人才难觅、品牌优势尚未建立、产品技术“水土不服”等。

  不少外媒记者也表示,中国品牌在进入欧洲市场后,仍然保持谨慎的态度,大多数新能源车企不会为欧洲市场设定官方销售目标,当然毕竟还是初步尝试,首先要取得客户的信任。所以,他们还是要面临很多挑战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首先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品牌影响力有限,进入欧洲市场需要直面老牌传统汽车公司,包括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宝马为首的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而这些车企都在积极向新能源转型。

  据悉,大众上半年在欧洲地区纯电动汽车交付达到12.88万辆,占集团纯电动车总交付量的59%。而去年大众集团也公布了向电气化转型规划,预计将在该领域持续投入高达890亿欧元,资金将用于电动汽车与数字化领域的研发。

  另外奔驰也表示,从2025年起,其发布的所有车型架构均为纯电平台,2030年前全面做好纯电动的准备。还有宝马,预计到2025年,集团纯电动车销量将为2020年的10倍以上;到2025年年底,公司预计将完成全球第200万辆纯电动车的交付。

  除了本土品牌的挑战外,中国新能源汽车还要面临特斯拉的挑战,随着特斯拉在柏林建成超级工厂和产能持续优化,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开拓速度也在加快。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持续强劲的表现,特斯拉Model Y(配置|询价)和Model 3在2022年年初至今的电动车销量中排名第一和第二,分别为53997辆和43575辆,超越一众欧洲本土品牌:菲亚特500e(42225辆)、大众ID.4(34467辆)、斯柯达EnyaqiV(31578辆)。

  面对挑战,中国汽车品牌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形象。据海外调研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德国有33%的人表示目前不会考虑中国品牌车型,25%的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看法比较消极,尤其是年龄稍长的消费群体。不过,18-24岁的年轻人对中国品牌持有开放态度,所以年轻消费人群或将成为中国品牌新的突破口。

  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蔚来在欧洲市场推订阅制、比亚迪和欧洲知名租车公司的合作,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响应品牌在欧洲道路上的曝光率,进而优化欧洲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

  其次,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在产品可靠性方面持有怀疑态度。同样也是出自一份调查问卷数据,当将中国制造的汽车与德国制造的汽车相比较时,得出的数据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受访者对中国制造的汽车在质量方面存在怀疑态度,他们表示暂时还没有看到中国供应商的实力。

  其实得出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让人觉得意外,毕竟德国是制造汽车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有着深厚的技术底蕴,而中国造车的时间并不长,在技术方面的积累略有欠缺,所以德国车主对于中国技术持怀疑态度也是意料之中。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当将中国品牌汽车与日系、韩系、美系车比较时,这种怀疑态度明显要降低很多,所以在这方面中国品牌车企也要做好应对。

  此前,我们从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NCAP)官网中发现了最新一批车辆碰撞测试成绩,其中来自长城汽车的欧拉好猫与魏牌摩卡DHT-PHEV(Coffee 01)获得了五星安全评级。

  或许长城汽车的这一做法正是为了让欧洲的消费者看到中国品牌的硬实力,提升品牌可信度,毕竟目前通过新能源汽车领域弯道超车的中国品牌在各方面的技术实力已经不能小觑。

  此外,除了产品和品牌形象外,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还要面临客户服务方面的挑战。目前在欧洲市场,中国品牌车企采用了与欧洲经销商集团达成战略联盟的方式组建经销商网络,就比如长城与埃米尔·弗雷合作,为长城进入当地市场和通往客户的道路奠定了基础,还有比亚迪与瑞典赫定集团合作,在瑞典和德国销售其乘用车。

  也就是说,目前很多中国品牌制造商在欧洲并没有经营起自己的经销商网络,在该领域布局仍然需要时间。不过绝大多数在销售服务端都是与当地的经销商合作,车企本身并不自主掌握客户端的各项业务,而客户服务又是重要环节,这方面恐怕中国品牌车企要很被动。

  其实这就跟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运营相似,没有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就会降低很多。

  可以看到,中国品牌车企面临的挑战还不少。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赛道领跑,技术正在成为中国品牌进入欧洲市场的优势。

  大众汽车集团前首席执行官冯思翰曾表示,“一些中国供应商现在在电动车、自动驾驶和智能互联方面至少已经同西方企业并驾齐驱。”经过几十年的追赶,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可以与西方企业竞争。

  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中国品牌车企在内燃机时代难以与欧洲的技术比拟,但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取得了领先,而软件和电动汽车正在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主导方向。行业人士预测,中国品牌将在几年内占领欧洲约8%的市场份额,从而抢走年销售额约300亿欧元的市场。

  坚持长期主义才会走得更远

  当然,提升品牌口碑和知名度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过与燃油车时代进军欧洲相比,新能源汽车有着很强的优势,中国车企缩小了与海外车企的差距,同时获得了部分差异化优势,甚至在智能化方向已经超越了不少海外品牌。

  不过,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受阻。数据显示,欧洲市场电动汽车销量在6-8月已经连续三个月销量呈现同比下滑态势,并没有保持去年同期强劲的增长势头,另外欧洲电价大幅度上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趋势。

  短期来看,虽然电价的变动会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为了推进汽车减碳和电气化,欧盟已经推出相关立法,欧洲新能源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欧洲作为中美之外的第三大汽车市场,也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想要走向全球,就要牢牢抓住欧洲车市新能源浪潮。

  目前欧洲市场由于零部件和芯片短缺,造成汽车生产周期延长,不管是新能源还是传统燃油车的畅销车型交付周期都需要数月之久,甚至以年来计算,所以这也让欧洲车企很头疼,但是中国车企有现车就是一大优势。

  不过,一旦欧洲车企的产能问题解决了,中国车企就很难靠现车和性价比来刺激消费者恐怕就行不通了。

  虽然中国车企站在了发展的窗口期,但是想要在欧洲站稳脚跟,必须要坚持长期主意。那么,中国汽车品牌想要在欧洲市场走的更远,接下来该在哪些方面发力呢?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品牌要努力做好本土化适配、完善使用和维护场景、做好汽车产品生命周期保障等,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当地用户的满意度、避免汽车服务烂尾现象。”所以,中国车企不能半途而废,要做长远打算。

  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中国车企开始注重在欧洲市场的体系发展,像上汽、比亚迪、蔚来等都在海外建立了运营、销售和研发分支,完善的服务体系已经初步成型。

  就拿蔚来汽车来说,在欧洲正式交付新车前,已经在匈牙利布局能源工厂,建换电站和充电桩,另外还在柏林设立创新中心,研究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等技术。

  此外,蔚来也在服务体系上做了布局,包括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等城市建设蔚来中心与蔚来空间,并且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以外市场建成1000座换电站,其中大部分将分布在欧洲。

  正如崔东树说的那样,如果品牌在欧洲市场认知度低,那如何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从而对品牌建立认知度就尤其重要。

  蔚来如此大的规模布局,正是在欧洲市场坚持长期主义的最好例证,李斌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暂时不考虑这些基础设施或者整个前期的固定回报。由此可见,中国品牌车企在欧洲市场竞争是体系竞争,而产品和渠道只是体系的组成部分。

  其实欧洲人也是实用主义,中国品牌想要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就需要用谦卑的姿态和务实的理念了解本土消费者的需求,更要坚持长期主义,不能3-5年就退出了,就像很多进入中国的外资品牌那样,在国内运营几年撤走了,车主想修车都找不到地方,那谁还会对品牌产生信任呢?

  小结:凭借着在新能源技术方面领先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技术,以及成熟产业链下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体系,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时代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相信通过此次巴黎车展,欧洲汽车市场会对自主品牌又一次刮目相看。而中国品牌也要坚持长期主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让海外消费者看到中国品牌的真正实力。

(责编:刘丽丽)

2023-01-04


上一篇:杨嗣耀:让途昂X与消费者产生共鸣[1695字]

下一篇:热搜:众泰复产不走老路 特斯拉视比亚迪为唯一对手[5587字]